半岛全媒体记者郭振亮
7月19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布《青岛市“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规划》公开征求意见,按照总体目标,在规划期末,青岛市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数量达到21万套(间),占城镇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30%以上,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值得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常住人口从9.6万人增加到.57万人,年均增长13.19万,城镇化率达到76.3%。按照山东省相关实施意见,确定济南、青岛等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要以实物保障为主、租赁补贴并重,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努力实现职住平衡。要将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十四五”时期住房建设的重点工作。
按照《青岛市“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青岛市将在“十四五”期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1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在新增住房供应中所占比例将≥30%;在租金管控方面,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占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的比例≤90%;在社会效益方面,承租人满意度约束指标≥90%。
在年度目标上,年,青岛市将建立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管理机制,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分配、运营等配套*策。全市建设和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
年,稳步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实现保障性租赁住房统一纳入全市住房租赁服务信息监管系统管理。全市建设和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
年,实现保障性租赁住房信息平台备案,推广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电子合同网签和自动备案。全市建设和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万套(间)。
5年,形成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有效供应,建立稳定的常态化配租机制,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建设和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万套(间)。
构建“青岛模式”!公租房+保障性租赁房+共有产权三大主体
意见稿显示,“十四五”期间将构建青岛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进青岛市现有*策性住房归类整理,实现与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对接。面向城镇户籍家庭供应的公租房,继续作为公租房管理;面向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供应的租赁型人才住房、享受*府优惠*策且符合“小户型、低租金”的市场租赁住房等,归类为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有一定经济能力又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群体销售的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产权型人才住房和共有产权商品住房,归类为共有产权住房。
建立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保障性租赁住房是由*府给予土地、财税、金融等*策支持,由市场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的租赁型住房,套型面积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本市无房的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外来务工、新就业人员供应。
落实租购同权!租房可落户,子女就近入学
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方面,最引人
同时,落实民用水电价格优惠*策,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取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后,用水、用电、用气、用暖价格按照居民标准执行。落实税收优惠*策,利用综合税费手段,加大对发展保障型租赁住房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国家有关租赁住房税收优惠*策。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取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后,比照适用住房租赁增值税、房产税等税收优惠*策。对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五大“潜力股”!多样化多渠道房源供应体系
意见稿显示,结合青岛市土地供应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存量用房、存量用地潜力,通过新建、改建、改造、购买等方式,多渠道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着重调动国有平台公司参与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的积极性,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扶持。结合住房需求、土地资源等实际情况,差异化供应住宅型、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增加房源供应。
1.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推动集体土地有效利用,缓解城市居住用地供需矛盾,在尊重农民集体意愿的基础上,支持利用城区、靠近产业园区或交通便利区域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自建或联营、入股等方式建设运营保障性租赁住房。
2.利用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对企事业单位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在符合规划、权属不变、满足安全要求、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允许用于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并变更土地用途,不补缴土地价款,原划拨的土地可继续保留划拨方式;允许土地使用权人自建或与其他市场主体合作建设运营保障性租赁住房,优先面向本单位符合条件的群体出租。
3.利用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将产业园区中工业项目配套建设行*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占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上限由7%提高到15%,建筑面积占比上限相应提高,提高部分主要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严禁建设成套商品住宅;鼓励将产业园区中各工业项目的配套比例对应的用地面积或建筑面积集中起来,统一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
.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以公共交通便利为导向,以国有平台公司为主,通过划拨土地、协议出让土地、招拍挂整体出让租赁住房用地等国有土地供应渠道,集中建设或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
5.利用闲置住房和非居住存量房屋建设。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商业办公、旅馆、厂房、仓储、科研教育等非居住存量房屋,在符合规划原则、权属不变、满足安全要求、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允许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期间,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不补缴土地价款。
四大“主力*”!规划期内总供地不低于亩
在落实完善土地支持*策方面,按照职住平衡原则,提高住宅用地中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供应比例,在编制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时,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优先安排、应保尽保,主要安排在产业园区及周边、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和城市建设重点片区等区域,引导产城人融合、人地房联动。市本级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可采取出让、租赁或划拨等方式供应,其中以出让或租赁方式供应的,可将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价格及调整方式作为出让或租赁的前置条件,允许出让价款分期收取。规划期内供应租赁住房用地不低于亩。
在空间布局与分区指引上,城阳区、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是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主力*”,其中,西海岸新区预期供应目标5.2万套,城阳区预期供应目标3.5万套,即墨区预期供应目标2.万套,胶州市预期供应目标2.万套,这四个区市供应目标占到了总体目标的超6成。
按照要求,城阳区、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应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将住房布局和成熟服务配套设施、公共交通站点紧密结合,提高住房供需空间匹配度,推动职住平衡。以集中建设和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加强市区两级平台公司合作,并结合旧村改造、产业园区配套建设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
1.城市发展态势良好
0年,青岛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6.9%,位居全省第一,在长江以北区域名列前茅。人均GDP达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远超全省平均水平。-0年,青岛市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速均逐渐趋于平缓,经济呈现缓中趋稳发展态势。
2.住房供应水平稳定提高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常住人口从9.6万人增加到.57万人,年均增长13.19万,城镇化率达到76.3%;全市城镇人口增加至.85万人,年均增长约25.66万;流动人口.69万人。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市城镇住宅总量达到.75万套,建筑面积约3.1亿平方米,总体达到户均一套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升至33.平方米,住房供应水平稳步提高。
3.住房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优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实物保障和租金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逐步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十三五”末,我市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29.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7.2万套,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22.3万套),累计发放租赁补贴.万户,城镇户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已应保尽保,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阶段性住房问题逐步缓解,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人才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府“人才强市”战略,将我市打造成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高地,我市通过多主体供应、多渠道筹集,大力推进人才住房建设,采取租购并举的方式逐步解决引进人才阶段性住房困难。至“十三五”末,全市累计开工建设人才住房15.6万套(间),分配人才住房6.3万套(间),逐步实现让各类人才“来了有房住,留下有住房”。
5.住房租赁市场不断发展
租赁房源供给稳步增长,租赁房源总量达到39万套(间)、万平方米,约占青岛城镇住房总量的12.3%,人均租住面积约19平方米。0年全市住房租金平均价格为30.26元/月/平方米,同比下降5.11%,住房租金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全市共有住房租赁企业余家,规模较大的有1家,运营房源约1.2万套(间);备案住房租赁经纪机构余家,从业人员数量约人。
6.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根据国家*策调整和管理实际需要,不断完善租赁住房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各项功能,大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借助青岛市*务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住房、户籍、社保、公积金等信息综合比对,大幅提高了资格审核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设立公共服务门户网站,实现了房源核验发布、资格申请审核、配租公告登记、*策解读、合同网签备案、项目运营监管等“一站式”业务办理,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线上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