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为作家为作品时刻准备着
TUhjnbcbe - 2022/10/21 19:21:00

□本报记者李婧璇

责编《人民的名义》这部现象级作品时,他才29岁;责编图书《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时,他才31岁……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经理陈玉成这篇采访,时间不算短。知道他最近忙得像个陀螺似的,可还是忍不住“打扰”。因为这位靠过硬的实力和口碑圈粉的编辑,可以说是年轻同行中的佼佼者。

“玉成今年才34岁。想到我在这个年纪,刚刚找到一点做出版的感觉,开始进入‘顺车道’。而玉成已经是《人民的名义》《我们的老院》《北上》《流俗地》《西海固笔记》等精品书的编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这样向记者评价道。

“我觉得他是那种能把纯正的出版人精神薪火相传下去的年轻人。”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徐则臣这样描述自己眼中的陈玉成。

编辑需要全方位素养

“尊重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职业精神”

“在社里工作的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件事,就是学习如何做一名好编辑,包括编辑的职业精神、做书的眼界和格局。”陈玉成的这番话,道出了自己的职业追求。

德国出版人温塞德(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社长)有一本书叫《作家和出版人》。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出版人应该为作品时刻准备着,为作家时刻准备着,为他作品中的创意时刻准备着,并帮助他取得影响。”

“这段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深知自己离一名出版人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觉得每一位编辑都可以将此作为自己职业理想的一个标准或目标。”陈玉成与记者分享道。

“毫发无遗憾”,是韩敬群经常念叨给进社工作的年轻编辑听的一句诗。“韩老师引用杜甫的这句诗,鼓励我们年轻人去追求一种出版的标准,那就是我们的编辑工作应该尽一切可能争取精益求精,不留遗憾。”对陈玉成而言,这句话既受教更受用。

结合这些年的工作经历,陈玉成感慨道:“尊重作品,也是对作家最大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职业精神。”在他看来,这个职业要求编辑具备专业的文学素养,把握作品的眼界与机敏、打磨作品必须具备的“杂家”学养、呈现作品的方式和能力,“需要奉献的精神,一点静气,一点坚守,有时还需要一点胆识和担当,这些都对这个时代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他从来没有放松学习,尤其注重与时俱进,提升自己对时代的领悟力,对社会人生的穿透力。”在韩敬群看来,这样的领悟力和穿透力,使陈玉成在主题出版和精品出版领域都能做出特色、做出双效。

努力发掘优秀文学作品

“向那些带来情感上的温润的好作品张开怀抱”

谈及这些年编辑过的好书,陈玉成认为,它们有一种精神上的共性——“那就是作家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深潜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的最深处和最底层,以文学的方式,或是全景式地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百态,或是在某个时间段记录着我们国家不断变化的历程,记录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这是一种在场的写作。”在陈玉成看来,这种写作的背后,是作家深入骨髓的对于生活的热爱,并希望从文学作品中给人们传达一些诗性、善意、温暖的力量。“编辑工作应努力发掘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向那些传递真善美、能给喧嚣的生活带来一种情感上的温润的好作品张开怀抱。”

“编辑是全方位帮助作家、与他同行共进的同事和同道,‘多做好书’应该成为编辑的一种理想和担当。”陈玉成认为,编辑同时也应该为自己树立底线——“不做烂书”,“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可能做有创见的工作,而不是拾人牙慧,随波逐流。希望我们做的每一本好书,都能成为一把打破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玉成身上有一种纯粹的书生之气,也有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作风。当然老派不代表暮气,他对出版、对市场和营销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在有意识地把自己锻炼成一个能力全面的出版人。”徐则臣坦言,与陈玉成合作多年,关于稿件、出版、版权或相关事情,忙不过来或者不方便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委托他代劳,“他做的事情你放心就行”。

“我个人在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无一不是得益于十月文艺的品牌影响,社领导韩敬群、章德宁、胡晓舟等各位前辈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培养,以及各位优秀的作家厚重的作品对于编辑职业的成就、成全。”采访临近结束时,陈玉成谦逊地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资质平凡的人,唯一值得一说的大概也就是努力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作家为作品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