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西海都市报数字报
本报记者范程程
一群特殊的志愿者,用无声的语言传递最温情的爱意。4月6日晚,本报《请进,我们的直播间》栏目迎来了首场手语直播,青海聋人志愿者团队的李艳、安辉岩、张俊兰、马春梅做客直播间,讲述她们的志愿服务故事。
马春梅、安辉岩、张俊兰、李艳、主播彭娜(从左向右)讲述故事
图片来源
本报记者李洪霞摄
你知道手语的“大家好”怎么“说”吗?直播间里,4位嘉宾用特别的方式向网友们打招呼。49岁的李艳是青海聋人志愿者团队的创始人之一,之所以走上这条公益路,是因为她知道无声的世界更需要帮助。
“我的听力是慢慢下降的,虽然当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正意识到自己从此以后听不见声音,我变得很消极。”李艳说,那段时间,她沉浸在自己无声的世界中,不愿意与人交流,也害怕与人交流。
转机源于一次手语培训课。在那次培训课上,李艳认识了西宁市聋哑学校的老师张俊兰。用李艳的话说,因为感同身受,她俩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在这样的信念下,年11月,李艳、张俊兰、安辉岩还有其他一些志同道合的听障人士,成立了青海聋人志愿者团队。
“万事开头难,团队成立之初,只有3个人,虽然当时面对的困难比较多,但一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需要帮助的听障人士带来温暖,自己也就感觉充满了力量。”李艳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队一步步走上正轨,慢慢壮大起来。
有很多听障人士加入到团队中,走上了公益道路。这其中就有马春梅。对于马春梅来说,加入青海聋人志愿者团队,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更让她在无声的世界里,用一个个手势建立起与朋友们心灵之间爱的桥梁,打开彼此心灵的窗口。
“因为失聪,我和孩子在家很少有互动。去年的一场亲子活动中,我们有了一次不一样的体验,这次活动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离,我特别高兴。”马春梅用手语“说”着,志愿活动中团队成员带给她的帮助,让她的内心充满温暖。
直播间里,马春梅打着手语,一旁的“专职翻译”张俊兰一字一句向网友们转述。
志愿服务虽无声,一行一动总关情。虽然马春梅听不见,也不能说话,但她以自己的力量,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志愿活动是一种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方式。对于我来说,能帮助别人,我的心里很踏实也很快乐,被别人需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张俊兰说。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这个团队由最初的3名志愿者发展壮大到如今的96名志愿者,有手语老师、专业技术人员、退休职工、大学生,残疾人占95%以上。团队开设了“听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