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一个只有两百多户的偏远而又贫穷的小山村,竟然走出了名大学生。其中,有6名研究生,12人获得了博士或双博士学位。成为了海东市乃至青海省有名的“大学村”“博士村”。这个小山村,就是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村。
冬日的暖阳照耀着瞿昙河畔蜿蜒的山间公路,几十公里的路程开车硬是花费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走进其貌不扬的徐家台村,我们却发现了它仪态万方的风采。
整洁的村委会综合服务中心的楼道里,墙上挂满了部分从村里考出去的学生的毕业证和获奖证书。刚刚连任的村*支部书记徐世林,对这面荣誉墙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是啊,知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永远值得炫耀的资本。
走进村民徐世斌显得有些简陋而又局促的家中,正房墙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孩子的各类奖状。这位年近半百、在土地上刨食了半辈子的庄稼人,说起徐玉洁、徐玉清两个女儿时,一脸的欣慰和自豪。
其实,徐世斌对于孩子的培养和对教育的重视,来自于他自身刻骨铭心的痛。早年上小学时的他放学后,时常偷偷到村子周边的山洼处挖金子来改善家庭生活。然而,短暂的物质诱惑并没有让他真正富裕起来。反而,一心注重学习的同学们纷纷走出了大山后考上了大学,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好工作。可是,他却永远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学习才能改变人生。这是徐家台村好多人的共识,更是这个小村子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观念。
董国章老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徐家台村上第一代民办老师中的代表人物。兢兢业业育桃李、勤勤恳恳做园丁是对这位老教育工作者最中肯的评价。在他的辛勤教育下,给村上培养出了7名大学生。年,徐有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第一个走出乡村、走出县城,出省深造的农村娃。
与此同时,董国章教师的大多数学生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乐都的各个乡村山洼。这些有着一定文化知识的教员,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乡村学校,为当时的基层教育散发出了璀璨的光芒。留在徐家台村的徐进科,就是众多学员中的一员。
已经85岁高龄的徐进科老人,精神矍铄、老而强健。做了32年基层教育工作的他,可以算是徐家台村第二代民办教师的核心人物。缘何家庭出生贫困的他,会成为当年那个时代少有的文化人呢?这源于老人父亲由于不识字,而遇到的一件深深自责的事情。
在徐进科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亲因为不识字,把家中的地契无意间拿来糊了窗户。后来,让村上有文化的人看过后,才知道这么重要的东西竟然被损毁了。在惋惜和遗憾之余,目不识丁的两位老人,把徐进科送进了学堂,更把家族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作为董国章学生的徐进科,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也牢记老师的嘱咐,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后,凭着一腔热血,将青春和一生奉献给了乡村的教育事业。
即使那时候村小学只有几间土坯房,几块用木板做成的书桌,徐进科依旧一个人教授全部的课程。冬天,肆虐的寒风无孔不入,仅仅靠着一个小土炉取暖的教室像个冰窖;夏天,狂暴的大雨倾盆而下,破烂不堪的教室里成了处处漏雨的水帘洞。然而,他和学生们一同坚持了下来。这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求,这是因为对信念的坚守。
说起民办老师的生涯,徐进科有许多故事留在记忆深处。徐克英、徐金花是两名女学生,由于她们的家长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上了几年学后两人就开始辍学了。他不断地上门做家访,可对方父母说女娃娃过几年就嫁人了,即使有了工作也是外人,还不如帮着家里人农活上搭把手,或者学一些针线活,根本就不同意女儿继续上学。
然而,徐进科并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家访,以至于后来学生的家长们都躲着他,或者根本就不给这个固执的老师开门。可是,只要用心了,就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放在胸口也会被捂热。他搬出戏文中有文化的女性蔡文姬等人的故事,不厌其烦地说服。两名女学生终于回到了课堂不说,上个世纪80年代,还双双考入了大学。
如今,在城市工作的两个孩子,只要到村子里来看望父母时,都会来拜访徐进科这位当年的恩师,感谢这位当年指引她们走向人生幸福之路的领路人。而且,孩子们的家长现在说起当年的事情,除了深深的自责,更多的是对他的千恩万谢。
在徐家台村说起徐有瀛,村民们都会伸出大拇指。作为村子里的第三代民办教师的他,三个儿子先后完成博士学业,在研究所、大学任研究员和教授,大家伙儿羡慕地称为“博士之家”。
也许,从以上的鲜活的故事和生动的事例,可以破解徐家台之所以拥有“大学村”“博士村”的名称“密码”吧。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今天,行走在徐家台村,很多村民家的大门上依旧高高悬挂着“耕读传家”的匾额。历经数年,沧桑几经变幻,时代沉浮更新。乡风民风却一直影响着他们的文化观念,家族文化见证了“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的文化精神,成为这个集体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更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一代代徐家台村人,营造出了学有榜样、比有目标、赶有动力的浓厚氛围。而且,让村民更加信心满满的是,在*和国家优惠*策的沐浴下,地处瞿昙沟里的农村孩子们享受到了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一系列举措将会更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毋庸置疑,徐家台村之所以能走出这么多大学生,其实就是海东市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直接结果。这是多年来当地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能力培养、补足学生全面发展短板,致力于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最好明证。
结束采访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继续行驶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遥想当年,无数求学的孩子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背着沉重的行囊和抱着人生的梦想,步步脚走出了大山,到碾伯镇,到西宁城去求学深造。
今天,瞿昙河峡谷中的宽敞笔直的乐(乐都)化(化隆)公路正在修建中。不久的将来,从这里走出的孩子们再也不用走这条危险的山路了。也许,这是一条交通的大道,更是一条基础教育的快车道……
原标题:“醉美海东·冬行河湟”系列报道之一《“博士村”里话教育》
《西海都市报》新闻报道截图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