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颛顼故里·阳光米易
这块全年日照小时的热土上
连爱情里都充满了阳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摄影报道
寒冬时节,当四川的很多地方还笼罩在阴云寒气里,攀枝花市米易县却是阳光灿烂、天地橙*。1月24日,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四川省报纸总编辑暨文化记者“沐浴阳光·攀枝花行”大型采风团。
来宾进村先喝三杯酒
客车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山峦间爬行一小时,来到新山傈僳族乡。大伙儿一下车,就遇到身着民族盛装的十多名傈僳族姑娘等候在村口以歌舞相迎。她们笑吟吟地手端米酒。
王东/摄影
“这米酒好喝,不醉人的!”当时我正揣度如何“蒙混过关”,一位傈僳族姑娘将一大杯用竹筒盛装的酒递到我的嘴边,眼看无法拒绝,只好一饮而尽。我紧皱眉头喝酒的样子惹得姑娘哈哈大笑。原来,酒是新山傈僳族接待宾客的必备之物,迎接宾客到来和欢送宾客离去的时候,都要敬三道酒。傈僳族有句谚语:“山中的麂子是狗撵出来的,肚子里的话是酒酿出来的。”
傈僳族妇女的很多歌舞
都与爱情有关
进得村去,走过阿考广场(阿考是传说中傈僳族先祖)和大片起起伏伏的梯田,正遇到乡里一户人家在准备婚宴。傈僳族的建筑多为木结构的楼房,四周用长约一二丈的方木料垒成。新郎穿着藏蓝色西装,乐呵呵地安排几个小伙子备着礼单。院子里,几位师傅正在一口直径约一米的大锅里烹制着坨坨肉,香气扑鼻。一位坐在土墙下吹葫芦笙的老人告诉我,今天的婚礼至少有人参加,这会儿,他们在练习婚礼上要用的《笛里吐鲁调》。
老人为新人的婚礼练习吹葫芦笙
屋外石墙上,靠立着那位即将过门的新娘。新娘很漂亮,红扑扑的脸庞上洋溢着期待和喜悦,她身着右衽上衣,麻布长裙,裙长及地,腰束一条条纹的宽彩带,胸戴红花。面对众多老记的“长枪短炮”她开始有些不自然,但很快就笑吟吟地配合大伙拍摄。新娘身边,是一位小她两三岁的伴娘,伴娘胖乎乎的样儿挺可爱。纯净的阳光照在她们喜气洋洋的脸上,格外生动。
新嫁娘的衣裳
都是女人们自己织裁
前面在村口迎接我们的那位“女主角”,可能是乡里最漂亮的姑娘,她跳完迎宾舞后又当起了导游。她说,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位于四川省首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的龙肘山脚,是攀枝花市米易县唯一的傈僳族聚居地,全乡约有七千人。傈僳族能歌善舞,原始古朴的民风民俗沿袭至今。
资料图·王东/摄影
说到今天的新娘,这位导游介绍,傈僳人的婚姻十分自由,青年男女到了十八九岁后,白天一起劳作,晚上一起歌舞打跳,互相有了了解,觉得可以作为心上人以后,就相约一起在深山野外过夜。这一夜,姑娘小伙可以不睡觉,一直在路上走,也可以坐在山坡或是野地上一直谈话,看能不能在性格上合得来,能不能成为夫妻。如果姑娘小伙子在野外把婚姻定下来了,再回家与父母说明,选择时间举行结婚典礼。
资料图·王东/摄影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二至十八,是新山傈僳族人很重要的“约德节”。“约德”是约会的意思,每当“约德节”来临,家家户户的青年男女们都精心打扮自己,姑娘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佩戴上平日都不佩戴的各种装饰品,小伙子们穿上整洁的服装,带上葫芦笙,在三月十二至十八这七天齐聚到一起,尽情歌唱,尽情欢跳。当男女双方互有情意时,便双双离开集体,走入松林中,走进山花烂漫的原野。这段时间里,新山乡成了歌舞的海洋,山林间、河流畔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歌声。葫芦笙声声,通宵达旦,欢歌健舞,月升月落。
资料图·严白鲜/摄影
一年四季阳光普照的米易县,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灵关道上的重要驿站。很长一段时间,当地背夫将蔗糖运到盐源等地再换回盐巴背回米易。崎岖山路上,高山密林里,许多青年男女也在缥缈的山歌里滋生了美好的爱情。
资料图·严白鲜/摄影
策划:茉莉花开
责编:荷塘月色
目前+朋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