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种地、顾家之余,她大多时候与手机为伴。在手机上,她看书,也写书。她太喜欢用文字把黄土地上的时光、时光里的人和事“挽留”在那一方电子文档上,以致她的手机总是很“短命”。
“这是我的第14部手机,买了不到一个月。”她笑着打趣,因为要读书、写书,自己可能是村里妇女中最“费”手机的那个。
她叫马慧娟,今年40岁,家在中国西北的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玉池村。从在QQ空间写随笔至今的整整十年间,她用拇指在手机上敲出了百余万字,按坏了13部手机,记录了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村女人的酸甜苦辣,其中五本书已正式出版。初中毕业的马慧娟也因此被称为“拇指作家”。
马慧娟报废的部分手机。
今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她的新书《走出黑眼湾》迎来首批读者。书中,她参照身边故事,用文学手法刻画了十多个小人物从故土难离到乔迁惊喜,再到脱贫致富的曲折人生。
“我一直想写一本讲述中国农民生态搬迁故事的书,酝酿了十年,终于完成了。”马慧娟说,书中折射的是中国农民憨厚朴实、百折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气神。
黑眼湾村是马慧娟的老家,距玉池村多公里,地处素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对于饥饿与贫穷,书中这样描述:“黑眼湾的女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娃吃顿饱饭,也是穷尽所有的思路。切洋芋籽的时候偷着揣两个洋芋,筛麦种子时抓两把麦子回家,路上挖一把野菜,山上薅几根白蒿。各种心思用尽,也只勉强拉扯孩子活命。”
马慧娟从记事起就经常听村里女人拉家常,积累了大量这样鲜活的素材。在农村,尽管借书曾一度比借钱还难,她却爱书依旧。“文字于我,于我的生活,是照亮内心的一束光亮。我从小的梦想,并不是当个作家,而是可以走出大山。好在书本给了我最大的想象空间,让我知道远方的具体样子。”她说。
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易地搬迁扶贫工程,马慧娟一家年搬迁至红寺堡区,在罗山脚下、黄河岸边的这片荒漠上扎下根来。如今这里已累计移民20多万人,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移民后,种地、养牛、喂羊、顾家、打工……成为马慧娟在内的移民村妇女的生活常态。
“农村女人苦得很,但她们不抱怨,每天都在努力地生活,期待明天会更好。”马慧娟说,内心总有一股冲动让她去记录她们身上的这种坚韧和力量。
马慧娟打工买来的第一部手机实现了她的愿望,如今这部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式按键手机磨损得厉害,部件“凋零”。
年,马慧娟开始用它“写字”时,周围人眼神里却写满了“不务正业”“写字能当饭吃”等质疑。当她发表文章并获得第一笔稿费后,人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开始追逐她的笔尖。
书和手机改变了这个农村女人的命运。马慧娟先后当选红寺堡镇的文化站站长和全国人大代表,并在村里成立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希望更多农村女性通过知识活得更好,让文化在黄土地里生根发芽。
书社里,一位社员正在学写字。
然而,大多社员是文盲,读书社变成了“识字班”。最初马慧娟有些头疼和灰心,但后来“我觉得她们上了年纪,养牛养羊,又要顾家,的确不现实。读书不是唯一目的,而是让她们知道生活可以换种活法,引导下一代重视知识。”她说,“有时碰见路上捧着书读的娃娃,我特别感动这种改变,但安全起见还是劝他们回家再看。”
而她自己,再忙也不曾停下读书和写作。田埂间、炕头上、被窝里……马慧娟只要有空,就拿出手机,在她的农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