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姚巧玲父亲的离世成了我心里的痛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炎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父亲的离世成了我心里的痛

——写在父亲百日纪念之际

文/姚巧玲

父亲离开我们将近一百天了,可是对于死别这种不能触及的悲伤我仍然不能完全释怀。

这几年,父亲的病成了我们的心事。

几年前,当医生拿着父亲的胸片给我们解释病情的时候,我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父亲的生命怎么能停止在六十来岁呢!惊慌中我们带着父亲跑医院,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可是事实告诉我们,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时间一长,他叶落归根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做儿女的也只好满足他最后的这一点愿望和要求,二零一五年的夏天,我们送他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故乡。

父亲回到老家,那个老宅自然就成了我们姊妹的牵挂,来回奔走在回家探望父亲的路上已经成了我们近几年的生活。

去年暑假结束,当我要返校上班的时候,父亲拄着拐杖一直送我们到了村口,看着我们上了车,直到回旋的山路快要挡住我们视线的时候,泪眼朦胧中远远地还能看到父亲立在村口久久都不肯回去的身影。到了寒假结束我再次离家的时候,父亲还能坐起来透过窗玻璃目送我走出家门,当时我还天真地想,他都熬过了一个这么漫长的冬天,开春天气渐渐暖和了,他也许就能好起来,或许还能再一次站起来走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可是我太傻了,今年清明放假,当我们再去看望他的时候,离家时,父亲根本就不能翻身了,只能躺着和我们挥手告别。

事态的严重已经让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该怎么帮助父亲度过这最后的难关。弟弟第一个站出来向单位请假承担起他作为儿子应该承担的全部责任,说由他先帮妈妈照顾父亲,如果单位实在忙不开就让我和妹妹轮换接替他一下。就这样约定好了以后,回到了单位,我就拼命地干活,希望能挤出一点时间在适当的时候也尽尽作为一个女儿的孝心,在父亲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帮他,免得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所以能提前完成的工作我尽量提前完成,一百多个学生的作文本每次我都是全部拎回家,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的时间批阅;本来可能需要整整一天才能批改完成的学生作业,我宁可加班加点也要在半天之内完成;教研组的工作和校文学社的工作一样都不敢怠慢。超负荷的劳动虽然使我形容憔悴,但是我并不觉着累,因为我心里一直有个美好的愿望,只要把自己手头的活干完了,我就可以放心地请假去照顾我重病的父亲了。可是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工作怎么能一蹴而就,所以即使我使尽浑身解数,也没办法把一学期的工作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

弟弟妹妹们已经轮换着照顾父亲好几个月了,总觉着过意不去,但是每当我在电话里说想请假回去的时候,我那个没有什么文化的父亲,在自己病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他从来没有自私着只想着自己,他总是深明大义地说:“你和弟弟妹妹的工作性质不一样,等你放假了就换他们回去上班。你听话,现在不要急着来回跑,我除了不能活动以外,能吃能喝能睡觉,有什么不放心的!”弟弟妹妹也同意父亲的想法,乐意坚持照顾父亲直到我放假归来。但是我老公一听急了,他说:“弟弟妹妹也都是他们各自单位的部门负责人,长期这么下去可不行,干脆我请假回去替你照顾老人,也免得叫你分心,等放假了你就赶快回去好了。”他单位的领导鉴于他平时诚实守信、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加班加点的工作表现,可能还有对我父亲的同情以及对我工作的支持,很快就准假了,他这一去就是一个月。有了老公的替换,弟弟妹妹能短时间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我心里的自责少了许多,工作起来也踏实多了。可是这一个月,也是我们学校工作接近尾声的关键时期,我更丝毫不敢放松,领着孩子们一边上课一边复习,提前进入期末备考的冲刺状态。

虽然家人对我极力隐瞒着父亲的身体状况,可是在和他们的电话交谈中,我难免能多多少少捕捉到一些父亲病情恶化的信息,良心的谴责让我一天都不能安心,于是我又向单位请了一周的假,6月25日我又一次来到父亲的身边。

老公在家的时间长,他对父亲的病情发展状况掌握的比较透,当时可能有所担心,所以在我准备回家之前,他又向单位续请了十天的假。天底下哪有父亲见到女儿不高兴的,我和老公两人在他身边的那几天,父亲的话也多了,饭量也增加了。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起床,给他刮胡须,帮他洗脸、洗手,再抹上润肤霜,然后给他喂早饭,我想用对待健康人一样的方式让父亲意识到,他除了不能活动以外,仍然是一个思维敏捷、说话流利、语言流畅、干净利落的老头儿;老公闲暇的时候也常常一边和他聊天一边帮他洗脚,顺便给他剪剪指甲,揉揉胳膊揉揉腿,想用这种方式告诉父亲我们有多爱他。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短暂的假期就要到了,还没到行程,父亲就开始催促:“回去吧,我说过多少次了,你的工作和其他人不一样,那些娃娃们都等着哩,我不要紧。何况眼看就要放暑假了,放假了就我这种情形还怕没你伺候的时候?”妈妈也帮腔说:“你们都先回去上班,回来的时间也太长了,我一个人先撑着,你爸最近饭吃得也好,精神也不错,不会有什么事。你弟弟也刚刚回到单位,再不能让他回来了,实在不放心就换你妹妹回来帮帮我,最多半个月你不就又回来了吗?”想想也是,离7月14日放暑假确实不到半个月,不过就是短短的两周时间嘛,我很快就会回来的,何况又是期末复习的关键时刻,孩子们没人引领和监督也实在不行。心里虽然这么想着,可是父亲毕竟气若游丝,我们还是不敢当机立断说走就走,见我们还没有动身的打算,父亲又央求母亲拿我们农村流行的一种说法劝我说:“只要是个有孝心的孩子,无论什么情况总能见上亲人最后一面的,谁是我们最知心的女儿我们心里有数,你就放心地走吧!”母亲催促的话语就像麻醉剂一样麻痹了我的大脑神经,顺着她的话当时我就想,是啊,我是家里的老大,只有我见证了爸爸从青年到老年、从健壮到病衰的全部生活过程,我是那么爱爸爸,懂爸爸,爸爸也是那么信任我,我坚信我和爸爸的心是相通的,我坚信我是爸爸最有孝心的那个孩子,所以我坚信他无论如何也会坚持着等我放假归来!于是,7月2日我和老公就硬着头皮返回了青海。

7月7日,妹妹一家就听从我的安排赶回了老家。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7月9日的凌晨三点多,我就接到了家里打来的紧急电话,凌晨五点十一分,父亲就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瘫坐在千里之外的沙发上,捶胸顿足也无法原谅自己的自私!当我哭着喊着质问家里人为何不及早给我打个电话,哪怕提前半天时间也好让我赶回来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时,他们就反复给我解释说父亲的去世根本没有任何征兆,他的意识一直是清醒的,谁也没有看出来他要永远地离开我们。7月8日晚上六七点的时候,他像往常一样吃了饭和大家聊天;十点临睡的时候还能正常吃药、正常交流;到了十一点多的时候,妈妈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劲,慌忙喊了父亲的弟弟我那六十二岁的四叔到家里来看他的时候,父亲还因为妈妈随便打搅四叔休息影响人家第二天下地干活严厉地批评了她;7月9日凌晨一点多,大家看看也不大要紧,家人打发四叔回他自己家休息的时候,父亲还因为担心四叔在黑灯瞎火的乡间小路上出什么差错,再三嘱咐我妹夫一定要亲自送四叔回到家里他才肯放心;凌晨三点多,父亲的身体再次出现了异常;家人还告诉我,即便到了凌晨四点左右,父亲此时虽然不能说一句话了,但是不管家里谁唤他一声,他还能睁开眼睛看看,然后流着眼泪又沉沉地睡过去,如此反复了好长时间,直到最后闭上了眼睛、拔掉了氧气。每每听到这儿,我都会心痛地快要晕了过去。我一直猜想,父亲是不是每听到一次呼唤,就恍恍惚惚以为是他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回来了,然后就挣扎着努力睁开眼睛看看,睁开眼睛看看,结果一次一次的失望最终让他彻底绝望了,他才肯闭上眼睛的,要不一辈子都坚强、豁达的父亲怎么会落泪呢?内疚促使我常常追悔着这样一个问题,父亲从来都没有缺席我们呱呱坠地的出生之喜,就算这辈子报答不了父亲的养育之恩也罢了,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在他最后离世的一刹那,在他最痛苦、最无助、最不舍、最需要安慰、最需要帮助、最需要温暖的时候,就连陪在他的身旁,哪怕握着他的手,再在他的耳旁轻轻地叫声“爸爸”都办不到呢?妹夫安慰我说:“姐,别难过,爸爸走得很安详,他在我的怀里就像睡着了一样。虽然你没能及时赶回来,但是半个村子的乡亲们都陪着他,他不孤独。”可是他哪里知道,他越是这样说,我的心就越痛,作为亲生孩子,在爸爸病危、离世的紧要关头我竟然做得都不如女婿和乡邻,我还有什么颜面配做女儿!所以每次想起那句养儿防老的古训我就伤心得不能自已!

现在回头想想,说心里话,我宁愿父亲离世的时候糊涂一些,再糊涂一些,甚至没有任何意识,那样的话,他就听不到我们的悲痛,也看不到我们的不舍,那将会减轻他多少的痛苦啊!

九月份开学,回到学校,看到了上学期语文考试成绩单,我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果然没有辜负我的一片苦心,在十六个平行班级中成绩名列第一和第三,看到这样的好成绩,可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

当朋友和同事们问起父亲的时候,时间虽然过去了那么久,可我还是总忍不住泪湿满襟。看到这种情形,老朋友总会搂着我的肩头劝我说“坚强些,坚强些,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只要尽力了就好。擦干眼泪,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要知道自古忠孝难两全!”是啊,我何尝不懂得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是我毕竟错过了与父亲的最后一次别离,那将是我终身的遗憾,和亲人阴阳两隔这份痛楚哪是一时半会、几句话就能医治得了的啊!

再过几天,就是父亲去世的百日纪念日。在这样的日子里,如果父亲天堂有灵,那么我要大声地说:爸爸,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好好照顾妈妈,不让她受半点儿委屈;你的兄弟姐妹我们会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他们;我们姊妹三个也会一如既往,团结一心,永远做你乖巧懂事的好孩子。爸爸,您就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

——

姚巧玲,甘肃秦安人,青海省共和县中学教师,青海省作协会员,海南州作协会员。爱好文学,喜欢文字,作品散见于《西海都市报》、《海南文学》、《海南报》、《格桑花开》等。

==================================

青海在线文化传媒出品。原创作品,请勿转载。《青海读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