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台聚才生态留才青岛人才总量破2 [复制链接]

1#

时值岁末年初,对过去一年青岛人才工作的盘点,无不彰显出这座城市的求贤若渴。

从年6月中共青岛市委印发《关于“学深圳、转作风”机制建设的意见》,在官方红头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了就是青岛人”之后,青岛用愈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人才。

而这种开放包容,彰显的是一座城市的气度和胸怀。去年年初,青岛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发起15个攻势,“*务服务,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在招才引智方面,深圳对人才的渴求、服务态度更是感染着青岛。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刚刚过去的年,青岛从“需求”导向出发,用“平台”聚才、靠“生态”留才,吸引集聚了25万名人才加入到青岛开放发展的时代洪流中,而全市的人才总量已经突破万。

万人才,是建设青岛的智慧之火。青岛敞开怀抱欢迎五湖四海的才俊来青共谋发展、开创未来。

按“需求”引才:

产业聚才,人才兴业

年12月29日,青岛人才集团成立。新成立的青岛人才集团是青岛城投集团和深圳人才集团合资成立的国有企业,将搭建深圳和青岛南北两大示范区人才交流与互动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市场运作、产业布局,组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人才领域标杆企业,打造青岛市场化、公益化、产业化的大人才体系。

从最初到深圳人才集团考察学习到青深两地合资成立人才集团,这背后的隐喻不难看出:青岛已经明确了在人才工作上的新理念新打法,要服务好国家战略,要把组织工作和人才工作、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人才成长和企业成长结合起来,聚力招才引智。

众所周知,有针对性地引才聚才才能让人才在当地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实现人才的最大价值。

过去的一年,青岛始终明确“集聚什么人才”的首要问题,坚持以需求带招引、用产业聚人才,让人才领产业。

为此,我市突出产才匹配,以产业组织理念抓招才引智,聚焦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编制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紧缺急需专业目录和职业工种,征集并发布余个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引导驻青高校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调整设置专业,遴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10个学科(专业),予以重点支持建设。

同时,围绕“引进一个人才、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思路,实现人才引领发展。单以微电子产业为例,引进了中科院青岛EDA中心、矽昌通信等高端人才企业,促进了我市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快速形成。

为了精准引才,青岛在引才聚才时坚持全职和柔性引进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中介组织等的引才主动性。据统计,仅在年,就新设了6家海外、7家国内招才引智工作站,总数分别达到36家和14家。对11家引荐高端人才的中介机构和个人兑现引才“红娘”奖万元,共引进A类人才2人、B类和C类人才各5人。

青年人才是时代的主力*,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社会就有希望。青岛这座城市对青年人才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深,为留住青年人才所做的努力也是越来越贴心、务实。

在发起实施的青年人才“聚青行动”中,青岛将“先落户后就业”*策扩大到专科毕业生,住房补贴*策覆盖到本科生,落实了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费等*策。据统计,年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5.24万人,留青率达到48.6%,同比提高8.6%。

不仅是量的提高,留青的青年人才在“质”上也有极大提升。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引才表现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青岛吸引的非本地户籍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占比达43.98%,领先于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40.55%和万-万人口大城市的39.60%,表明我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优势显著。

建好平台聚才:

搭建放飞理想的舞台

人才看重的是成就事业的平台和创新创造的价值实现,同时,也考验着一座城市能用何种方法集聚人才的智慧。

为此,加大力度建平台,用平台留人成了青岛的首要选择。过去的一年,我市不断优化*策平台、做强招引平台、完善创业平台,为人才在青岛放飞理想提供了足够宽广的舞台。

*策平台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围绕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意见,新出台博士后培养留青等6个配套细则,研究拟定促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和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和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办法。

此外,*策的便利化程度也逐步提升。硕博住房补贴*策申领周期优化为即时申报,按月发放。“学历汇”信息采集平台实现了毕业生落户“秒批”和涉学历人才业务“全程网办、全市通办”,同时高层次人才随迁家属6个月等待期被取消,实现了即时“举家引进”。

以西海岸新区为例。为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平台,西海岸新区出台了《关于促进“双招双引”二十条*策》《关于鼓励人口人才发展的十六条意见》等人才新*,建立起全省首个人才创投联盟,20余家驻区创投机构加盟。先后建成的“中德产业博士邨”“海创融园·博士邨”,带动近万名人才集聚。

为做强招引平台,年青岛先后举办了国家特聘专家联谊会创新企业家专委会年年会、青岛英才季系列引才活动、第19届“蓝洽会”等。在国家特聘专家联谊会举办期间,累计引进20余位国家特聘专家,落户37个项目,其中,云天励飞将青岛设立为北方运营中心。创新企业家专委会主任杨云春,在西海岸新区投资超47亿元的微电子芯片生产项目,是继崂山、即墨后在青布局的第三家公司。第19届“蓝洽会”签约个人才项目并全部落地。赴英、德、俄、日等国家及港澳开展国际人才智力合作交流,促成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等5位海外高级专家与我市开展合作。

为给来青人才完善创业平台,青岛还不断优化平台载体、为平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城阳区新启用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入驻项目50余个,并获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崂山区的青岛院士智谷共落地14个院士项目。依托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创办“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板”,提供项目融资、股权托管、上市孵化等服务。发放7笔“人才贷”,设置13个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开发“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产品,累计为人才企业提供20余亿元的融资支持。

优化生态留才:

来了就是青岛人

归属感、发展机遇、薪资待遇、社会福利保障、生活便捷程度、职位晋升空间、生活成本……如果要讨论一个人在一所城市能否久待,并将其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些关键词是永远绕不开的。

“怎样留住人才”,是一个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人才快速流动的巨大洪流中,“留住人”一定程度上比“引来人”更难。

为此,青岛不断创新人才服务机制,从工作、生活、精神等多个方面为人才留青创造有利条件。

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已经形成了链条。人才招引前,专员负责跟进,做到人才事项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人才准入时,按照“专窗受理、并联预审、专员办理、统一建档”的经办方式,对持有青岛市人才服务绿卡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人才引进后,采取分层分类、主动联系、点对点服务的方式,及时解决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和创新创业难题。

建立起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公安、教育、卫生等16个职能部门,编制《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建设。年累计办理“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张,山东惠才卡张,促进出入境与居留、户籍、交通出行、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37个服务事项落地落细,办理服务事项余项。

住房问题是影响青年人才生活品质的一大重要因素,近年来,很多城市也在这个方面释放出极大的引才、留才诚意。为了保障在青人才安居,青岛针对人才群体尤其是青年人才住房难的问题,筹集开工人才公寓项目17个,同时研究拟定了全市人才住房建设管理办法,从统一条件、统一标准和统一要求等方面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

不仅是物质保障,青岛还一直注重对人才的精神激励。年,青岛改革了人才评价,突出产业导向,坚持分类评价,评选“青岛拔尖人才”名,市特聘专家突出贡献奖10名,市*府特殊津贴专家40名,金融之星57名,乡村之星3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10名,青岛大工匠和青岛工匠共50名,对全市个科学技术项目(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提升人才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站在未来看人才,增强全市人才活力。用一流人才,干一流事业。”这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对青岛人才工作的要求。“来了就是青岛人”,正在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青岛,必将是各类人才放飞理想、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大舞台。

文章来源:半岛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