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海固笔记在最苦难的土地上,也能绽放出绚 [复制链接]

1#

“残酷的自然条件和封闭保守的人文生态环境使西海固文学从一开始就带有‘苦难叙事’的性质……‘苦难’似乎已经成为西海固文学的一个传统。西海固作家的书写大多以苦难为母题,‘底层的生存事象、无助环境的百般折磨、众多人物的不得圆满’等,几乎成为西海固作家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成为他们的文学思维定式。”

评论家找炳鑫在《西海固文学何以可能》一文中如是说道。事实上,不只是作家,诗人、摄影家、画家、网络达人、支教团队以及慈善爱好者,都喜欢向人们讲述那些关于西海固贫困的故事,仿佛“贫困”已经成为了西海固一个古老而沉重的标签。

然而,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片贫困到让无数人震惊的土地,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剧变。如今的西海固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而他们又是如何摆脱极度贫困的桎梏,走上安康富裕之路的呢?想必很多人对此无比好奇。

而此次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品,著名作家、宁夏作协副主席季栋梁创作的纪实文学《西海固笔记》,将为所有人揭晓答案。身为当地人的他,在创作这本书时采用了最原生态的手法,力求以最原汁原味的方式,讲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改变,带领读者发现细节、感受细节、思考细节,尽展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气息与活力。

科学精准的扶贫之路

在历史上,西海固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它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也因地理位置成为了各朝各代的*事重镇,更是红*长征胜利会师之地。这片土地承载着众多的历史,也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然而由于干旱少雨、战争破坏、人口超限以及生产方式不当,致使贫困始终对这里不离不弃,如影随形。

“十年九旱,一辈子是猫儿吃糨子,总在嘴上抓挖,活个啥人,熬年岁嘛。”这是西海固地区人民最常说的一句话。其实国家对宁夏贫困地区的救助力度并不小,然而,此前采取的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临时性特困救助,这种救助方式只能让人活下来,却不能帮助他们摆脱生活的困境,另外扶贫对象不精准、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不仅让受助者变得萎靡不振,还产生了“等靠要”的意识。

由此可见,要想彻底实现脱贫,需要的“造血式扶贫”而非“输血式扶贫”。为此,*府多管齐下,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实施精准扶贫。通过整村搬迁、县内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方式,努力减少极干旱地区的人口,并通过农田建设、水利建设、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措施恢复生态环境。

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林草建设、农电建设、交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惠民工程,不仅让贫困地区人民拥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在当地发展特色无公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穷怕了的西海固人最初反倒是犹豫的。“心里没底,怕有个闪失,家寒,闪失不起。”他们不愿意再冒险,只因为害怕未卜的前途,会将本就信心不足的他们拽进更深的贫困深渊。而*府为了稳定民心,暖心地实施了一系列兜底*策——

面对那些搬迁出去的移民,市县区通过开展十几种技能培训,由企业提供岗位订单,就业部分提供贫困人员名单,培训机构设置培训菜单,实现了精准对标的定向劳力输出;

面对那些“四荒地”的开拓者,*府在给予粮款补助保温饱的基础上,作出了“谁投资、谁经营、谁开发、谁受益”的承诺,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整地造林的积极性;

面对那些依旧在西海固发展农业的农户,国家安排福建帮扶、*府给予*策优惠、能人主动引导示范,最终走出了一条既能通过滴灌、喷灌、微灌等现代节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又能通过种植经济利益更高的作物增加收入的全新产业之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贫困户在脱贫中因产业风险、意外事故、疾病等原因返贫,扶贫办还特地推出了保大病、保意外、保信贷、保产业的“扶贫保”项目,增强贫困人口抵御风险能力。

可以说,正是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兜底、帮扶*策,不仅使西海固的人民再无后顾之忧,能够放宽心放手一搏;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生动的中国案例,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小人物的壮举与乡愁

“《西海固笔记》是我对家乡感情表达最完整的一次记录。”

作者季栋梁在介绍这本书时如是说道,而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书中的文字既囊括了对这片土地过往历史的追忆、对贫困出现的分析,也包括了对国家相关*策的解读、对扶贫措施的详细阐述,以及脱贫效果的持续跟踪与说明。

或许是基于报告文学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考虑,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并对诸多国家*策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内容较为理性;然而,那些穿插其中的小人物奋斗故事,却饱含感情,极为感性。而这种一张一弛、互相交融、互相印证的行文风格,不仅使作品形成了一个生动的有机整体,更重要的是,这也使得本书同时具备了文化深度和情感深度。

“力气算个啥,力气就是尿脬,越挣越大。”曾经与天抗争的西海固人,从来不怕吃苦,他们缺少的,不过是一次无后顾之忧能让其放手一搏的机遇。因而,当这样的机遇来临之时,一位位闪耀的引领者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其中既有以一棵树为信念,不断与沙坡抗衡的夫妇;也有身残志坚,以跪拜的姿势借由种树寻找生命价值的残疾者。既有无视他人口中“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的偏见,借由加工中草药带动全村致富的女性;也有不被群众看好,却以一己之力带动整村致富的扶贫干部。

他们中很多人的故事被发现被报道,然而他们并非个人主义的英雄,而是这片土地无数奋斗者的缩影。西海固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实,即便是最普通的人,也能以勤奋与毅力,为自己铺就一条走出贫困的康庄大道。

而那令他们宁可守住这片土地咬牙奋斗,也不愿弃之不顾的,正是他们心底的那份乡愁。

乡愁作为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情感,是一种个人记忆,也是一种家国情怀。只不过,任何情感都需要有现实的物质基础做根基,否则那不过是浮水之萍、无根之木。而国家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等一系列举措,正是为这份乡愁奠定物质基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唯有为农村创造发展的机遇,才能让心底的那份乡愁再度发挥作用,令奔赴天南海北的外出者愿意重回故乡的怀抱,将乡愁化为建设家乡的不竭动力。

正如牡丹之于西海固人,它曾是他们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只会盛开在“信天游”中,绽放在“花儿”里,借此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如今,万亩油用牡丹的种植,则让这种美好的向往化为了现实,成为了一道风景和脱贫致富的产业。

年,随着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西海固的故事,不过是中国人战胜贫困的无数战斗中的一个缩影。不过这条与贫困斗争的路并不会因此结束,如何防止已经脱贫的地区返贫,仍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西海固笔记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旗舰店¥43.28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