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沙河七旬老人结缘燕赵都市报十五载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新闻提示:在邢台沙河有这样一位老人,十五年前,他和燕赵都市报结缘,从此把这份报纸作为学习的指南,并将有意义的文章做成剪报,为创作寻找灵感。

与都市报结缘十五载

初冬的北方,下午阳光正暖,微风不燥,家住邢台沙河市畜牧局家属院的退休干部秦增群老人大多都会沉浸在读报中。每当读到好的文章,他都会用笔认真标注,写下一段总结。整个过程对于他来说,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习惯。他的书房甚是简陋,看到最多的就是书和报纸,书架里珍藏着略显泛*的历史类、文学类、经济类等书籍,可能是数量多或方便拿书的原因,秦增群干脆把一些书分类,整齐摆放在书房的木床上。11月12日下午,秦增群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燕赵都市报办得好,贴近民生,我非常喜欢看!”他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年龄虽大,非常健谈,尤其谈到青年时代,带着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他说,年,自己20岁,有打篮球、搞文艺的特长,被邢台地区钢铁厂招录,留在科研小组负责宣传工作,和清华大学毕业的同事杨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工作学习中,他逐渐发现自己学识浅薄,就拼命读书读报获取知识,“历史的原因吧,那时候我们科研小组36人,26人是清华北大毕业生,学习气氛浓厚。”年前后,秦增群担任沙河市人大常委会常委一职时,把爱学习的习惯带到了机关,亲自为人大机关起草下达了“学习型机关”相关文件,制定了新闻宣传报道奖励办法,鼓励*员干部多读书、多写作、多创作,一时间机关里读书学习蔚然成风。据了解,他的同事淮贺峰独立创作了长篇小说刊登在燕赵都市报副刊上,得到元的稿酬,获得单位通报表扬,同时单位奖励其二倍的稿酬。年,秦增群从沙河市人大常委会离岗,单位为老干部们集体征订报纸,其中就有《燕赵都市报》选项,他选择了燕赵都市报,到今年已经订阅了15年。他说,那时候喜欢阅读这份报纸中时评版块,无论是长评,还是短评,旗帜鲜明,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观点。“那种文风畅快厚重,至今难以忘怀。”

年过七旬仍坚持剪报

秦增群还有一个爱好:剪报。从年,他在沙河市通源井乡当*委书记,就钟情于这项“工作”,将数百篇文章剪下来,分类粘贴在自己装订的报刊文摘、文艺文摘、经济文摘的册子中。虽然剪报是一件繁琐的事,但他的内心却感觉是享受,好像在出版自己编辑的文摘书。秦增群向记者展示了三篇剪报,一篇内容为年4月7日燕赵都市报头版文章《温总理冀南麦田问春耕》,他说,这篇文章非常珍贵,记录了*和国家的大好*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一篇内容为年7月15日《三古稀老人“复活”沙河千年历史》,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张月民是秦增群的文友。记者仔细阅读,文章讲述了沙河三位古稀老人埋首民间,义务整理沙河历史的滴滴汗水。撰写的《沙河辞苑》共62万字,收录名古代人物,名现代人物,跨越多年历史。秦增群拿出一本张月民赠送给他的《沙河辞苑》,含着眼泪说,月民兄已离开人世,这本书是他的谢世作品,这篇报道是对张月民最好的肯定。其间,他还向记者展示了燕赵都市报头版图片《这一刻河北兵乓球等了十五年》等,剪报的一旁有他写下的评语和感悟。秦增群的妻子告诉记者,自从她嫁给增群后,就再也没有上过班,致力照顾整个家庭的生活起居,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孩子等,“都是为了这个家,说好听点为了相夫教子。”她微笑着说。在他们的家中记者见到,屋内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这是他妻子的“功劳”。说完话,秦增群的爱人拿起一个布袋,准备去市场买菜。秦增群对着记者说,我们家庭是“一头沉”,全家开销靠我有限的工资,“这些年辛苦她了,我们一直生活在老房子里,没有给她创造好的条件。”

老读者深情寄语报社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秦增群拿出一本《松风梧雨集》诗集,这是他在年创作的。翻看诗集,序言朴实无华,非常有吸引力,这是他的同乡好友邢台市宣传部副部长刘英民写的,文中这样写到作者:增群主任爱好写作,擅工诗词,我已从省市报刊杂志上领略过,我常为有这样的兄长而感到荣幸。为此,刘英民将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赏风雨》赠其:诗词对联意境高,豪放婉约尽其妙。吾观时下文士吟,深感此君应称道。记者临走时,秦增群为了表达对燕赵都市报的敬意深情寄语:燕赵都市报伴随我走过了十五个春秋,是我工作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祝福燕赵都市报今后更上一层楼,越办越好。希望坚持贴近底层,贴近生活,能在文化艺术上的拓展面上更宽一些,培养更多的业余投稿者,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燕都融媒体记者张会武通讯员申润科文/图)▎商务合作:(电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