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燕赵都市报一个整版刊登了平乡来看看 [复制链接]

1#

《时苗留犊》为平乡人留下的是什么

作者杨午

代编者按:丝弦剧《时苗留犊》在我县首演已过几日,然而仍觉丝竹贯耳,绕梁不绝。今日又见平乡籍燕赵都市报记者邢云以整版刊文“从《时苗留犊》的火爆,看地方戏的未来”,勾起这几日来的感慨。

《时苗留犊》是一场大戏。这不仅是平乡人的一部戏,也是平乡呈现给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们的一出大戏。说来毫不夸张,丝弦腔是根植在平乡人们乃至河北省南部群众心底的一种文化,丝弦腔风行的年代,那可是宁舍一顿饭、不舍弦子腔,要不怎么能成就南路丝弦的风采与辉煌。南路丝弦成就了马小改等一批名角。这种熟悉的腔调,时至今日,在平乡县再度重整河山排演出新的历史剧目《时苗留犊》,饰演剧中角色演员大多年过花甲,他们抱以对丝弦腔的执着提振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不言苦累,全身心演绎这一剧目,为的是少留一些遗憾,期许慰籍恍若隔世之心。69岁的马小改一登场赢得掌声一片,这不仅是台下乡亲对她宝刀未老的折服,更是一种久违的期待。那么多白发老者眼含泪水看着同龄人在舞台上演绎的老故事。这眼中的泪花,有的是受故事情节的感染,也有的是对舞台上丝弦腔的深情眷恋。台上台下相同、相通的是一种对文化的守护,更像是一种久隔世空默契、诚诺的约定。

《时苗留犊》是一张名片。文化时代,文化是最无价的财富。在这个各地抢名人、秀典故的大背景下,平乡岂能“抱着金饭碗喊穷”?平乡这个地方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演绎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平乡人时苗在两千年前就树起一个清官、好官形象,比海瑞早多年,比包拯早多年。历史上,时苗从*的地方今安徽寿县提起平乡人时苗更是如数家珍。时下,平乡——童车之都蜚名海内外,作为平乡的后世子孙,开放厚道的平乡人走南闯北岂能不以时苗为荣?“平乡出一清廉吏,时苗故事代代传”这是词作家王孟保先生的期许,也是我我辈平乡后来人的责任,更是我辈及后人的荣耀。

《时苗留犊》是一种精神。时苗这个生长在东汉时代的平乡人,以一己清正彪炳千秋,这与当下传递平乡好声音,颂讲平乡好故事,做平乡好人一脉相承。平乡人的丝弦、平乡人的故事、平乡人作词作曲演唱,今日平乡正在推出这么一个古代好人廉吏故事,再次用生动事例印证“好人走天下”。一个县令在历史长河中也不算一个多么耀眼的星座,何以能够流芳千古?时苗以孝廉举官是一个好人;以清正为官是一个好官,最终返乡也不失是选择走了一条大道。平乡好人,做好人、走大道,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时苗留犊》,打造的不仅是一部戏曲,更是一种精神,做好人、走大道,正是童车之都——开放平乡人的风采!

燕赵都市报更是用一整版来报道,快来看看↓↓↓

(邢云文/图)

平乡丝弦、新编历史剧《时苗留犊》演出现场。《时苗留犊》演出现场。《时苗留犊》演出现场。

和许多地方小戏一样,我省南路丝弦面临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甚至失传、消亡的危险,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南路丝弦的气息愈发微弱。然而,今年国庆节前,平乡县创排的一台新编历史剧《时苗留犊》,不但连演数场,且场场爆满,每次演员都是再三谢幕,观众才缓缓离场。

那么,《时苗留犊》是一部什么戏,怎么这么受欢迎?作为地方小戏的南路丝弦,能否通过这部戏实现“逆袭”,再放光芒?

冀南乡音,平乡丝弦

虽是地方小戏,南路丝弦在冀南平原平乡等地可谓盛极一时。

平乡县文化馆馆长安春玲说,丝弦又叫弦子腔,相传是元、明弦索调的遗音,已经流传了多年,因地域分东、西、南、北、中五路。其中,南路丝弦活跃在冀南、豫北、晋东南、鲁西北一带,平乡丝弦就是南路丝弦的杰出代表。

目前,五路丝弦里,除中路丝弦发展较好,其他四路皆呈衰败趋势。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平乡丝弦不断推出新剧目,深得冀南百姓喜爱和专家赞赏,剧目《小刀会》《潘杨讼》《铡美案》等传统戏及新编历史故事,润泽当地,堪称经典。

说起平乡丝弦,便不得不提人称“南路丝弦一枝花”的丝弦艺人马俊改。

马俊改艺名马小改,功底深厚,获奖无数。她通过在唱腔上的改革,推动了南路丝弦的发展,使得平乡丝弦步入辉煌。年,马俊改任平乡丝弦剧团团长,直至剧团解散,都是团里的当家花旦。

“那时候,听说我来唱丝弦,乡亲们正做着饭呢,丢下锅碗瓢勺就跑来看戏了。”如今,马俊改已69岁,提起当年的盛况,仍按捺不住兴奋。

尽管吃了许多苦,但为了复兴南路丝弦,马俊改觉得都是值得的。她说,平乡丝弦剧团解散已有20多年了,其间再也没有正式排过戏。现在有了《时苗留犊》,把平乡的丝弦老艺人们聚在了一起,她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一代廉吏与一部戏

新编历史剧《时苗留犊》的编剧是平乡籍作家王孟保,故事主角时苗正是平乡时村人。

时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廉吏之一,任安徽寿春县令后,扶持农桑,打击豪强,深受百姓拥戴,卸任时,因“牛犊食寿春草喝寿春水长大,理应留在当地”,执意将自家老牛所生牛犊留在寿春。从此,时苗的清廉名闻天下,“留犊”两字便成了为官清廉的代名词。

就南路丝弦来说,近二三十年没有出新的剧目,很多人盼着这个老剧种能有个新发展。王孟保老家就在时苗故里邻村,他从小也听过时苗的故事。可以说,王孟保是在对时苗这个人物反复思考、揣摩多年后,才于3年前正式落笔的。

落笔前,王孟保慎重再三,做了许多功课。比如,到安徽探访、听取剧作家建议等。待拿出初稿,个中情节也是一改再改。其间,还专门召集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推敲、打磨。“剧本凝聚了集体的智慧。”王孟保说。

作曲王如锋拿到本子后,激动不已。

和王孟保一样,王如锋对平乡丝弦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作曲,王如锋不保守,也不激进。他倾心倾力地研读本子,整日整夜地构思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既得让老观众爱听、过瘾,也得让年轻人接受、喜欢,尽量照顾到不同的观众,基本上把南路丝弦的唱腔精华都融合到里面了。”

剧中演员更是选择再三。马俊改老师责无旁贷,在剧中饰演“王婆婆”。60岁的丝弦老艺人刘俊平,出演剧中第一主角时苗。

刘俊平说,“为啥对这部戏这么上心?一是为了这拨老朋友之间的情义;另外,这部戏也可能是这拨人最后一次合作了,再过十来年,可能都唱不动了。”

还有饰演里正的袁志*,不顾身体不佳,医院病房出来赶至平乡,带病排演,“打心里喜欢丝弦。如今有了新戏,我不能掉队!”

演员们的勤奋,导演郝东菲看在眼中。她说,这些年来,演员们习惯了在村口舞台表演,常常在台上走着走着,就走成了本人惯有的那一套。为了立异,达到让老年人、年轻人都喜爱的效果,她对演员们的要求近乎严苛。

契合时代,扣动人心

《时苗留犊》是新编历史剧,其廉*主题与当下反腐倡廉主题相契合。

“做里正,做县令,做的事,都应该为百姓”“做里正就要行得正,行得正,乡亲们才会跟你行”……剧中大量精彩的唱词深入人心,赢得观众喝彩。

王孟保坦陈,“清白居官志不贪,故教留犊在淮南。就是想把时苗廉洁奉公、不畏权贵、亲民爱民的形象完美呈现出来。”

板胡声声,弦腔悠扬。

今年9月29日,《时苗留犊》在平乡首演。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容纳余人的礼堂座无虚席。除了应邀而来的曲艺界的专家和业内人士等,还有省、市、县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

演出过程中,现场掌声不断,喝彩连连。赶到现场的著名书法家韩德广和观众一样,感动中不时流下泪水,并挥毫泼墨,书写“好戏廉台”赠予剧组。

观看演出的纪检监察人员表示,加强*风廉*宣传教育工作,既要丰富形式、注重载体,又要贴近实际、体现特色。《时苗留犊》这部廉*历史剧,深入挖掘当地廉洁文化,成功塑造了一个两袖清风、亲民爱民的古代廉吏形象,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更是邢台市加强*风廉*宣传教育的有益尝试,是推动*风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的生动体现。

首场演出获得开门红,此后的数场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安春玲透露说,“现在已接到外地好几个剧场的邀请,希望安排前往演出。”

地方戏的未来在哪里

《时苗留犊》获得了成功,但南路丝弦依然后继乏力。安春玲说,丝弦既要培养艺人,也要培养观众。年,平乡县南路丝弦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平乡县委宣传部、文广局共同推出《时苗留犊》,也是想借此为南路丝弦申请国家级非遗,希望让南路丝弦再发新生机。

郝东菲导演也担忧地说,现在演员们年龄偏大,年高者七十多岁,最年轻的也快50岁了,好多人两鬓如霜。演员们的精气神儿固然可敬,可演戏也考验着他们的体力。现在,《时苗留犊》获得成功,平乡丝弦可以说是“有了星星之火”,但要想形成“燎原之势”,演员还要后继有人,观众也才不会“断代”。演出结束后,郝东菲再三感慨,面对这么高期待的观众,能演到这个水平,真是不易。

王如锋认为,现今的戏剧市场不如前些年繁荣,并不是因为戏剧已退出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视野,民间依然有许多乡村剧团很活跃。这就充分说明戏剧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群众依然对它有需求。

不过,也有看过这部新编历史剧的文艺评论者表示,地方戏要“逆袭”,就是要从自身找突破,让老戏开出新花。只有能够不断给人惊喜的艺术,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拥趸。地方戏欲有新发展,*策倾斜固然必要,地方扶持也绝不可少,最关键的还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扎根地方,创新求变,“调试”到现代观众的“频率”,才能实现艺术长青。(邢云文/图)

继平乡大型新编历史剧《时苗留犊》在平乡首演之后,备受各界人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