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不进则退,而这座“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向来志存高远。
12月5日,在山东定策“十四五”的建议中,提出青岛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际航运枢纽......“双循环”中青岛“双节点”的定位浮出水面。
日前,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围绕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与价值,解析青岛在“双循环”战略中的机遇空间,为青岛的未来“把脉”、“定调”。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继角逐“国家中心城市”后,青岛,再次找到了城市通往变革之路的新密钥。
凰探第期
撰文/茗萱
审校/徐佳
重大转变,青岛勇挑对外龙头
眺望曾经辉煌的历史,青岛曾一度和上海一样,敲响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钟声,培育出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品牌。计划经济时代,青岛工业发展独领风骚,演绎着“上青天”的传奇。
如今,青岛作为北方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城市,一方面抓住国家开放大局中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支点、双循环中“双节点”的战略时机;一方面在构建产业基础、激活资本市场、改善营商环境等“软硬件”方面上下求索,力图趟出一条对外开放和转型升级的道路,也为正在寻找新动能的北方城市带来样本效应。
而青岛与济南,这两颗山东“双子星”在如今竞争“国家中心城市”官方语境之下,往往也成对出现。
年9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来斌曾透露,持续提升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能级,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而12月15日,《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外发布,正式对青岛和济南这两个头部城市未来发展的侧重点进行定调。
《建议》全文中,全文共提到“青岛”10次,特别提出青岛要加快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国际航运枢纽,以及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创投风投中心等等。而与此同时,《建议》也提出,支持济南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青岛向左,济南向右。正如杭州和宁波、沈阳和大连,双子星城市如今都“巧合”地达成了共识:省会城市全力争取国家中心城市、港口城市全力奔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已然“翻篇”,青岛将勇挑山东对外“龙头”,面向是更大的机遇和竞争。正如12月8日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撰文中所说,青岛要坚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来审视和谋划自身定位,始终保持引领胶东经济圈和沿黄九省区发展的场景思维和担当意识,着力打造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出青岛应有价值。
王清宪: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
具有“双节点”价值
从国内大循环看,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北方第三城”、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是推动黄河流域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重要平台,拥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从国内国际双循环来看,青岛是东向日韩、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正因如此,王清宪表示,青岛既是内外双循环的“双节点”,又是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要充分发挥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独特价值。
而秉承着青岛对外开放引领优势,王清宪认为青岛的首要发展路径,就是深化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青岛开放的比较优势就是对外面向“一带一路”、面向日韩,对内引领山东、引领黄河流域,特别是随着RCEP签署,青岛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机遇。”因此青岛不但要用足用好机遇与平台优势,还要始终保持引领胶东经济圈和沿黄九省区发展的场景思维和担当意识,着力打造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对外深化开放,对内也需要青岛更大力度拓展内需空间,如聚焦新产业、新基建等重点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较高速度、较长时间的高质量投资增长来为区域发展赋能。
在刊文中,王清宪也提到了青岛产业发展的两个重点——工业互联网与现代服务业。正如五中全会指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青岛也要进一步整合,发挥产业基础、卡奥斯平台优势,结合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而对于现代服务业,王清宪提出,青岛要深度对接上海、香港的金融、贸易、航运、科创等现代服务业资源,推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同时借鉴北京经验,建设北方服务业基地和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王清宪在文中还特别强调,青岛将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把创新创业所有必需的元素、要件都链接到一起,加快建设创业城市,把城市发展所需的人、财、物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更快、更多、更好地集聚起来。
此外,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因此,青岛将持续倾听民声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着力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继角逐“国家中心城市”后,青岛,再次找到了城市通往变革之路的新密钥。这是青岛面对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选择,更是壮士断腕、审时度势的考量。
把握优势,新格局下青岛再出发
这是一个在南北经济距离拉大背景下奋力拼搏的城市,是正在经历新旧动能转换而奋发探索的制造业城市。在应对南北经济分化,促进东西一体,争取经济空间向好演变方面,青岛的地位尤为关键。如今,她正再度走向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开放优势,并有着辐射能力和示范效应的转型升级之路。
深圳、上海,一向是青岛对标的榜样,而今年,两城都踏上了光荣的历史节点——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青岛,面对难得的“双循环”、“双支点”机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确认了新格局下的青岛价值。
翻过了“国家中心城市”这一页,秉承着自身的优势定位,青岛要把眼光放得更大、更远、更国际化。除了王清宪书记所指出的方向外,一方面,正如长三角、珠三角之所以能崛起,绝非一个城市的崛起,而是一个城市群的崛起。作为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青岛需要走出现有的主城“发展圈”,在大格局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探寻“大青岛”发展的新可能,进一步打造围绕青岛的都市圈、经济圈,填补长三角和京津冀之间的空白,并且与其形成良性互动。这也是促进青岛发展、提升其地位的有效之举。
另一方面,立足于山东“海洋强省”战略、目标设定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青岛,要进一步依靠自身海洋优势、围绕“海”做文章,搭建更多具有国际资源整合力的高端平台、专业化双招双引、建立市场导向的海洋科研机制等,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此外,环湾而立的地理位置,意味着胶州湾是青岛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也意味着青岛环胶州湾发展、辐射是必要之路,也是必然之举。如今,青岛已经历经东进、西跨、北拓,直指全域发展、向海湾型大都市挺进。日前胶州湾第二隧道开建后,青岛新机场高速二期工程项目(青兰高速公路双埠至河套段改扩建工程)用地预审获自然资源部正式批复。
未来,随着一桥一隧建成通车,环湾交通配套体系也日益丰满,让青岛主城区、红岛、胶州、西海岸新区形成“四位一体”的全新发展格局,也让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等功能区拥湾发展——这这是青岛目前最可以依仗,并深耕多年的底气。且随着胶东国际机场即将投入使用,青岛的交通格局、环湾发展格局也将迎来根本意义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