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好 https://m.39.net/pf/bdfyy/bjzkbdfyy/西安护城河的水从哪里来?
有朋友问我,西安城墙的护城河之水是从哪里来?是啊,这个问题我也想知道。于是,上网查阅了资料,并查看一些书中的记载,希望能够摸排到源头。这对于自小生活在西安的我来说,也增加了一次了解西安的机会。
那么护城河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水到底来自哪里?
如今的西安护城河使掘于唐末。公元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后,长安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留守西京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了原有的外郭城和宫城,只将子城(皇城)加以改建,成为“新城”。此时的皇城城墙已经成为了外城墙,为了增强防御,韩建在城墙外又挖掘了护城壕沟,这就是西安护城河的早期工程。
城壕是敌人攻城时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相当于在城墙外又增加了一道防线。而古代城壕,常常也是一座城市的供排水系统。当有洪水来袭,则可以城壕防御,起到疏导作用。城市内排水,也是如此,可以通过明沟暗渠先排水入城河,再由城河排出。
唐长安城供水渠,网图侵删
西安护城河之水源地,也与隋唐时期长安城的供水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人们依水而居。西安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八水:“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这八水指的是泾、渭、浐、灞、酆(沣)、潏、镐(滈)、潦(涝)八条自然河流。
隋唐时期长安城面积八十四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超过百万,一个城市有这么大的承载能力,历经沧桑而长盛不衰,与这八条河流的供水是分不开的。
隋唐都城从汉长安故城向东偏移,所以,八水中的渭、浐、潏、交(滈)四条河流与隋唐长安城的供水关系最为密切。
隋朝开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广通渠。唐代,在沿用这些渠的基础上,又修了黄渠与漕渠。这些渠既解决了长安城的生活用水问题,同时还解决了物资的运输问题。
龙首渠在隋唐长安城东,从浐水分水,因此龙首渠又名浐水渠。
浐水,现名浐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蓝田县西南秦岭北坡汤峪镇,有汤峪河、岱峪河、库峪河三源组成。
龙首渠,网图侵删
关于龙首渠,宋敏求《长安志》说:凿于隋开皇三年(年)。《陕西通览》记载:因靠近城东龙首山而得名,当时在引水处筑堰,名叫龙首堰。引水的具体位置,宋《长安志》说在城东南的马头埪即今马腾空,黄盛璋先生曾在马腾空村北发现了隋唐龙首遗迹似可证实这一点。马腾空的古渠遗迹高出浐水水面8米,史念海先生认为是隋唐以后浐水下切所致。但郭声波在《隋唐龙首渠流路新探》中,经实地考察认为:龙首渠引水口应在马腾空之南的秦沟村。
《西安通览》记载:“明宪宗成化年间,项中、余子俊再次加以疏凿时,由于龙首渠的引水口已经高悬浐水岸上,进水十分困难,只好把引水口从马登空(马头埪)上移到今留公村附近。”可见,随着岁月的流逝,河水下切,龙首渠的引水口也多有变化。
隋朝时期的龙首渠北流至长乐坡附近分为东、西两渠。东渠北流至通化门外,绕外郭城东北角西折,进入禁苑,汇为龙首池,再向东北流经凝碧池、积翠池后西北流注入太液池。西渠西南流至通化门入城,西流经皇城折而北流入宫城,至太极宫后汇为山水池和东海池。龙首渠是供应大兴城东北隅和宫苑用水的主要渠道。
永安渠隋开皇三年()修。因渠水引自交水,又名交渠,又因香积寺是永安渠源起之地,又称香积渠。
交水,滈河古名,滈河古称福水,也称交水、滈河、湘子河。源于石砭峪耍钱场。出峪后先向北流,后又向西北流,于郭杜镇香积寺村南与潏河汇流后如今依然称为洨(jiāo)河。
永安渠、明清渠,网图侵删
永安渠从今长安区香积寺西南引交水西北流。《类编长安志》说:隋开皇三年筑京城,引香积渠水,自赤兰桥,经第五桥,西北入京城。”
永安渠经赤栏桥后折向东北,从安化门西的大安坊西街入城北流穿城而过,经大通、敦义、永安、延福、崇贤、延康6坊之西,过西市以东,与漕渠汇合成池,又北流经布政、颁政、辅兴、修德4坊之西,出景曜门,流经禁苑后注入渭河。永安渠从城西南入城,自南而北贯穿全城,为隋唐长安城西部的供水渠道。
清明渠筑于隋开皇初年,引潏水西北流。
潏河,称潏(jue)河,古称沈水、泬水、坹水、坑水。发源于长安区秦岭北坡的大峪,出峪后在王莽乡下红庙村西北和小峪河会流后称为潏河。如今的河曾经是潏河的下游,潏河曾经是单独入渭的。后来经历代引水,从长安韦曲街道水磨村改道西南,逆流至香积寺南侧与滈河汇流称为洨河,于秦镇沣惠渠渠首南汇入沣河。
清明渠,清《长安志》记载:东南自万年界流入,西北流,又屈而东北,流入京城。清明渠经安化门紧西入城,经大安坊东街折向东流,又经安乐坊西南再折向北流,至布政坊东南又折而向东,流入皇城后,又转向北流入宫城,至大兴宫内廷汇为南海、西海和北海3池。清明渠与永安渠同为隋唐长安城西部及皇城、宫城的供水渠道。
隋漕渠,网图侵删
广通渠隋开皇四年(年),隋文帝命宇文凯率水工开凿。因渠经渭口广通仓下,得名。又因渠下人民颇受其惠,亦称富民渠。仁寿四年(年)又改名永通渠。
隋初汉漕渠已经废,为了大兴城的粮食供应,隋开皇三年()文帝下诏整治渭水航道,并于沿途设置粮仓。开皇四年(年),文帝下诏开凿广通渠,令宇文恺主持,沿汉故漕渠另开新渠,从今咸阳西南引渭水东流至渭口广通仓下,故名“广通渠”。《隋书·郭衍传》关于富民渠的记载:“隋开皇初开漕渠,太监郭衍兴工引渭水,经大兴城至潼关,长四百多里,通漕运,名富民渠”。清《长安志》记载:“永通渠,隋开皇四年开,起县西北渭水兴城堰,初名富民渠,仁寿四年改。”此渠与城池供水无关。
唐都长安的引水渠道,除依然沿用隋带开凿的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供应城市用水,还新修了黄渠与漕渠。
唐建大明宫、兴庆宫后,龙首渠多有延伸。东渠增加引入大明宫的支渠,唐贞元十三年(公元年)又延伸一支自永嘉坊西北分水,入大宁坊太清宫。西渠增加一支自兴庆坊南流经兴庆宫注入兴庆池,自池南流入东市汇注放生池。
龙首渠是唐长安城东北隅及三大内、东内苑等宫廷的供水渠道。
黄渠是唐长安曲江风景区的重要水源。唐玄宗开元年间(~)从大义谷(今大峪)引水,开黄渠引水上原,后分为两支:一支斜向西北流,经大兆、鲍陂、五典坡,至春临村西北注入曲江;一支继续北流,经三兆、缪家寨,至黄渠头又分出一支向西注入曲江。然后再从曲江引出两条小渠:一支向西北流经青龙、修政两坊,至晋昌坊大慈恩寺前,汇为南池;一条向东北流入升道坊的龙华尼寺。这条渠也是引潏河之水。
唐南山漕渠,网图侵删
唐代漕渠玄宗天宝元年(),京兆尹韩朝宗为了运输南山木材,从城南潏水北流至至外郭城西,由金光门入城,东流经群贤坊至西市西街,与永安渠汇合,凿潭潴水以漕贮木材。唐永泰二年(),京兆尹棃干因京师薪炭供应不足,又自西市引渠导水,经光德坊、通义坊、通化坊,至开化坊荐福寺东街,向北经务本坊国子监东,进皇城景风门、延喜门以东入宫城。漕渠虽为运输而开,但与永安、清明、龙首诸渠相通,可以接济诸渠水量,实际上是城内横贯东西的干渠。
郭声波在《隋唐长安水利设施的地理复原研究》中说水两道时,提到与泬水相关的另一条水道叫“南山漕河”。唐天宝二年,京兆尹韩朝宗引漕水入金光门,至西市,以漕南山之材,是为“南山漕河”,引水处可能在丈八沟。
唐末护城河即引龙首渠之水,到了五代、宋、金、元相继沿用,当时省府地方官员对护城河防御工能高度重视,多次疏浚龙首渠即护城壕,导水入壕。这也说明护城河在巩固城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西安城护城河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明初。明洪武七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往陕西修城池”,即西安城墙在原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向东、北两面拓筑的同时,随着城墙的外移,城周规模的扩大,延长拓掘了护城河。拓掘后的明代西安护城河环城一周,经过历史上的多次修浚,保留至今。
明宪宗成化元年(),陕西巡抚项忠在疏凿了龙首渠的同时,从城西新凿通济渠。
通济渠《西安通览》记载:从丈八沟引源于潏河的河水北流,到南窑头折向东北,从西门进入瓮城。然后向南由水门流出瓮城,沿城而南过敌楼入城,东南流到白鹭湾,再折向东北,到牌楼南又正东流入地下砖渠,分为三派:一派从长安县府(今西安市教育学院)东流过广济街,又东过大菜市、真武庵出城,注入东城壕;一派从广济街北流,过迎祥观折而向西,过永丰仓(西仓)前流入贡院(今早慈巷市四十一中及儿童公园一带);一派从广济街直北,过麻家十字汇入莲花池(今莲湖公园)。
明代时期还修了余公渠。《明史·余子俊传》载:“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这是条泄水渠。
网图侵删清代,多次对明护城河疏浚和
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对护城河进行了清淤疏通,如今的西安护城河,已经从过去的臭水沟,变成可以泛舟其上的水上公园,绿树碧水相应,如一条玉带一般的环绕着西安古城墙。现在的护城河的水是采用“中水”,即再生水,也就是说,护城河中大体量的水资源,来自经过一定技术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指标的污水。沿着护城河左右两岸修建的环城公园,更成为西安人娱乐、锻炼的汇聚之所。
西安城西北城角西安城西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