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学生走进社区有事干干得了干的好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今年3月,团中央启动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统筹校内校外共青团力量,组织大学生走进社会基层。各级地方和高校团组织迅速响应、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形成了一些典型做法。

上海市静安区来了批优秀的年轻人

团上海市静安区委积极探索大学生常态化、制度化、项目化参与社区实践的途径,现已与全市12所高校团委建立共建机制,实现了区校共青团资源的有机整合,有效拓宽了基层团干部的来源渠道。

挂兼职岗位引进人才

团区委班子吸纳。团区委机关通过向区委组织部积极举荐,吸纳1名高校团委副书记兼任团区委副书记,并协管学生工作和志愿者工作,搭建起团区委与高校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

街道挂职锻炼。通过学校推荐、部门面试、岗位匹配等程序,团区委与高校团委结对共建、人才共育,共同遴选出优秀大学生骨干,赴全区各个街镇挂职团(工)委副书记。

暑期政务实习。团区委广泛排摸区级机关、街镇和高校大学生需求,通过学校推荐和双向匹配机制,安排优秀大学生在暑期赴静安区各个党政机关部门挂职锻炼。

全过程管理提升实效

明确目标责任。明确“五个一”核心任务目标,每位挂职大学生需参与一项基层重点青年工作项目,与一个社区结对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开展一项社区调研考察并形成调研报告,记录一份涵盖社区民生的民情日志,提交一份挂职经验心得总结报告。

设计实践项目。团区委与有关高校团委围绕中心大局工作,共同设计“城区微更新”“社区‘三驾马车’”“爱心暑托班”等符合大学生专业特长和基层需要的项目,安排相关专业和具备相关特长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并鼓励参与实践的大学生加入区级重点课题调研小组,让大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得到历练和成长。

推动科研转换。团区委紧扣“青春社区”“垃圾分类”等社区治理主题,带动高校导师和学科研究团队深入基层,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基层立法点”等转化为研究课题,真正做到将高校理论研究写在基层一线。

跟踪实践成效。建立青年参与实践的动态化反馈机制,在不同挂职阶段安排专题培训、区情寻访、线上分享、案例收集、总结座谈等环节,配备团区委机关干部为挂职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咨询和指导服务,对高校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和持续优化。挂职期满后,根据挂职表现和工作实际,将考核评价结果反馈高校,作为学生骨干后续培养的重要参考依据。

加强支持保障。团区委制定了《关于静安共青团挂兼职干部和志愿者薪酬标准的实施意见》,要求各街镇和接收单位为挂职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形成常态化机制。

常态化共建巩固成果

注重思想育人。团区委与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签定共建协议,发挥高校在团区委思想引领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智库咨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形成人才共育培养模式。

探索阵地共建。团区委与上海大学团委紧密合作,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在校内建立起涵盖仪式教育、团史展陈、现场教学、红色阅读等功能于一体的“静安上大联合初心团校”,推动校内外红色文化和资源整合。

三重“链接”助力大学生走进社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委发挥团组织优势,深化校地合作,与驻地青岛市团组织进行区域化合作,组织大学生经常性、就近性走进社会基层,着力促进学生社会化能力提升。

近三年,学校在青岛设立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34个,包括9所中小学、8个社会机构、3个医疗机构、4个街道社区、10家企事业单位,16个学院团委深度参与,年均开展服务余次,覆盖学生达人。

规范机制“链接”,强化实践保障

学校依托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成立社区实践项目管理部,将学生参与社区实践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石光”专属分类,开设专属实践课程,定期认定导入服务学时,成为团员青年团内评优、推优入团入党的重要参考。

所有社区实践活动均上线第二课堂网络管理系统“石光”,服务内容、服务时长及时记录在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中,有据可依

健全全过程的评价考核机制,将组织的活动频次、参与人数人次、实际效果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校地双向开展考核评估并分等级激励,优秀等级作为典型表扬并给予经费倾斜性支持、一般等级给予预警、不合格等级进行基地摘牌。

基地服务项目开展由学院团委统一调度、团支部轮流认领负责。各团支部根据学院基地制定的学期计划,选择参与时间并认领对应的实践主题。学校在以学年为周期的团支部“10+”任务清单中加入1次集体社会实践和1次集体志愿服务,在红旗团支部、活力团支部立项要求中加入监测点,保证团支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式参与的社区实践。

设置“10+”团支部工作任务清单,以学年为周期,每个团支部组织全体成员参与1次集体社会实践和1次集体志愿服务

年度“红旗团支部”软件团支部前往湛山街道辅助疫苗接种工作

年度“活力团支部”通信团支部到彤馨悦儿童康复中心参与志愿服务

打通渠道“链接”,搭建实践平台学校团委联合青岛西海岸新区文明办、团区委、区教育和体育局、有关街道、社区等启动“青春石大爱在青岛”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校地合作共同营造“党政支持、社会欢迎、学生踊跃”的社区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氛围,学校各学院与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结对签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鼓励引导青年学生在融入青岛、服务青岛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组织“青春石大·爱在青岛”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校地共同签订“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协议书学校团委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同团青岛市委、团区委建立季度沟通机制,强化校地合作、业务互通、工作联动。在定期沟通过程中,将服务社区作为固定议题,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挖掘育人资源,并根据校地充分研讨论证,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项目,依托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将社区实践项目落地落实。经济管理学院与西海岸行政服务审批大厅共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推动实践专业匹配,通过开展常态化实习锻炼,深化学生专业认知除此之外,学校团委还与青岛西海岸新区校城融合办、招才中心合作,组织专业匹配的学生走进16家驻区企业进行常态化就业体验实践;与团区委密切配合,每年从严从优选拔至名学生走上区机关、区工委等政府机关的基层一线岗位进行实习和岗位锻炼。依托校城融合“名校携名企”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走进驻区企业开展常态化岗位实践每年组织学生赴政府机关的一线岗位进行岗位锻炼理顺项目“链接”,丰富实践模式学校团委坚持“问需于群众、问策于校地、问计于学生”,依托社区网格员、基地联络员及问卷调查小程序等了解社会需求,校地共商,初步圈定基地服务主题和内容;面向学院发布基地需求,“招标式”征集基地建设方案及项目设计方案,同时鼓励各学院根据社会热点难点和学科专业特色等设计自主服务内容,形成项目库;每学期对服务项目进行一次反馈评价,针对反馈意见及时优化服务项目的设计内容;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工作实际和服务岗位性质需求等,开展校地双方“互选”,推动16个学院与服务基地结对共建,签订合作备忘录,为常态化开展既具有学院特色又切实服务社区的实践项目奠定基础。理学院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幼儿园开展机器人科普活动团员青年社区实践的类型丰富、可选项多,他们前往中小学开展榜样宣讲、科学知识进校园等课后服务,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医院、车站、图书馆等社会服务机构,协助开展引导、提示等活动,提升基地工作效率;前往社会福利机构开展成长陪护、助残助老活动,助力区域社会保障工作;前往街道社区协助开展社区治理和服务,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难题。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春晖志愿服务队带领团员青年在西海岸新区启音聋儿语训中心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团员青年在学校所在街道长江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处开展服务工作团医院引导患者就诊团员青年在社区开展“暖城行动-旧物回收”活动学校团委与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卫社区教育中心共同推出的社区教育服务项目“四点半课堂”,以团支部为单位选拔团员助教走进社区办实事,面向灵山卫街道窝洛子社区、大湾社区的近百名小学生,开展每日40分钟助学辅导、每日20分钟各类科普知识普及、每月一次实践实训或公益讲座等系列教育活动。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超2小时。“四点半课堂”根据教师及学生的反馈需求,新增“石油能源小课堂”,学生助教正在讲述“移动地质博物馆”科学知识学生助教在珠江路小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成长血脉让学生走进社区“有事干”“干得了”湖南师范大学团委与属地市、区团组织密切联动,打造“区校共建”实践育人特色品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入社会实践“大熔炉”,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已建成基地26个,覆盖21个本科学院,打造品牌项目近个,年均开展共建服务活动0余次,常态化参与的志愿者余人,社区受益群众累计超过10万人次。湖南师范大学社区实践工作机制结合学生专业特长,让学生走进社区着力解决高校实践育人活动中因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等带来的志愿服务不够精准、群众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一方面以社区“心愿墙”、社区居民
  辑丨孙希雨校
  对丨骆丞承校
  审丨陈虞文值班编委丨汤 杰点亮“在看”,大学生走进社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